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者生产劳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因此,要切实提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就必须贯彻“服务为本、就业为本、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大力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在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推动下,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专业岗位(群体)的要求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也就是说,企业要求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具备哪些知识、技能、能力,学校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和要求,老师就教授什么样的内容和技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大力加强机电一体化实践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将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从而促进人才培养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改革。那么,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呢?
教育部的规划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是重要目标,提出通过几年的努力,力争使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致相同。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在政策宏观调控下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有大量中等职业学校在扩招的同时,在招生、教学、管理、学生就业等方面存在困难。以及许多其他问题。在招生过程中,有的学生对机电专业不了解,认为机电专业就是学钳工、车床的。他们不知道钳工、车床是学习机电的基础课。他们单纯地认为学了机电专业以后干活就脏了。,累,有的家长甚至说,我家已经雇了十几个人来做车工了,我为什么要用我的儿子去做这种工作呢?你们学校只需要照顾好我的儿子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校自然就无法很好地进行专业学习。在学校方面,由于学生学习不好,专业技能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导致学生毕业时没有好的工作可以推荐。
作为一名机电专业教师,我对这种现象感到悲痛,也觉得有必要思考对策。为此,我想就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发展分享一些看法。
调整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时,总是希望通过三年的中等职业学习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适应社会需求,响应“就业为本”的号召。,同时扩大学校的声誉。这个想法的初衷是很好,但是中职学生初中毕业,要在职业高中学习2到3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可能还没有时间适应“职业”这个词,如何帮助他们从不理解概念向成为高层次技术人才转变?因此,我认为调整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德、智、体、美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工作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线。高素质工人和中初级专业人才。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要的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对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持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能力;拥有健康的身心;具备基本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简单地说: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初中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在管理、教学、就业等方面都能准确定位,不会对学生提出过高或过低的要求。教育是有针对性的,不会导致盲目性或缺乏目标。